2025年4月5日,第四届岐黄文化国际学术大会在郑州召开。会上,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套针专业委员会会长、北京世界针联套针中医研究院院长侯国文教授主编的《多功能套针学枢要》正式发布。该书作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“十四五”规划创新教材,由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主审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,系统构建了套针技术的理论体系与临床标准。

权威编撰:传承经典,创新应用
《多功能套针学枢要》由侯国文教授联合杨建宇、侯广智等30余位专家共同编撰。全书从《黄帝内经》“浮刺”“毛刺”等古法出发,结合现代皮下针刺技术,详述“皮下套管针灸针”的七项功能(浮针、埋线、电针等),并配有200余幅解剖图示及操作规范。
核心亮点:
1.历史脉络:完整梳理套针技术与《黄帝内经》的理论渊源,厘清技术发展脉络。
2.标准体系:提出“隐性循经感传”理论,建立皮下刺激操作规范,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“高新适宜技术”认证。
3.全球实践:案例涵盖全球4万余名受训医师反馈,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多国专家参与编审。
行业影响:技术普及与教育深化
自2016年套针技术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“高新适宜技术推广项目”以来,已在全国28个省市开展基层培训。2023年,“多功能套针技术学习班”入选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(项目编号:20231601246);2024年,“多功能套针技术培训班”再获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认证(项目编号:Z20244321004),成为中医药院校针灸专业教材。
临床价值:安全高效,惠及基层
1.疼痛治疗:针对颈椎病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,书中“皮下平刺+弧形摇摆+套针通”疗法显效率达89%。
2.慢病管理:独创“太极神针”脐部疗法,结合代谢调节,应用于糖尿病、肥胖症防治。
3.操作安全:针具采用软套管设计,作用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,近十年全球应用零事故记录。

发布盛况:线上线下联动,聚焦学术传承
新书发布会作为大会核心议程,吸引线上线下500余位国内外学者参与。中非友好协会联盟主席迪亚拉表示:“套针技术为非洲12个诊疗中心提供解决方案,是中医药国际合作的典范。”

文化意义:
2025年恰逢“中医针灸”申遗成功15周年,新书发布进一步彰显针灸作为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现代价值。

结语:守正创新,服务全球健康
《多功能套针学枢要》的出版标志着中医针灸标准化迈出新步伐。侯国文教授表示:“我们将以科学语言诠释传统智慧,让针灸技术惠及更多患者。”

新闻背景:
侯国文教授为套针技术发明人,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,其团队研发的“一次性使用皮下套管针灸针”被列为国家二类医疗器械。本书系全国中医药行业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,将于2025年9月全球发行。